关注儿童需要的幼儿园活动样式创新研究

2012-07-14 19:50:18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关注,儿童,需,要,幼儿园,活动,样式,创新,研究


导读: 一、研究的背景 关注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研究是我园继承已有的教育传统,吸取当代脑科学、发展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的最新研究成



一、研究的背景  
关注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研究是我园继承已有的教育传统,吸取当代脑科学、发展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的科学、有效、适切的教育实践研究。近两年来我国教育活动样式创新的研究,一方面受上海市教委二期课改大背景的激励,另一方面也是我园贯彻《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解决具体实践操作问题所必须进行的探索。我们通过对幼儿园已有活动组织形式和活动展开方式的深入反思,逐步筛选出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教育过程性因素,逐渐形成教师对活动样式创新的整体性实践操作能力,使我园教育活动全方位、实质性地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发展质量。研究的进行和发展可分为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两个阶段。首先是调查体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将儿童需要满足为核心的实践指导思想,内化为教师的自觉实践意识。有针对性地研究教育现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一日活动各环节和不同教育领域的研究,牢固树立按课题核心理念进行实践的教育意识。其次是深化筛选阶段。我们发现以满足幼儿需要为核心的教育操作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先进教育理念的形成,并没有自然带来教师实践操作的改变,仍存在教育行为滞后的现象。我们认为存在的问题从表面看,是教师对“儿童发展”的不同实践诠释;而深层次原因则是满足幼儿需要的教育,缺乏实践层面的技术操作支撑。因此,我们将研究的焦点锁定在影响幼儿园教育方法系统改造的活动的运行机制上,即组织形式和展开方式上。运用“行动研究”法,以活动样式的创新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和“行动”这一双重活动,实现教师实践过程与研究过程的统一。  
二、研究的结果  
(一)将儿童需要纳入教育过程的创新研究,也就是在幼儿园活动背景下,创造性地提出儿童需要的三维结构框架  
1.儿童需要的种类纬度。  
儿童具有人类所共有的生物性需要和非生物性需要,我们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幼儿的发展规律,对幼儿参与、进行活动的行为方式进行观察,根据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和教育要求,将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概括为:基本生理活动需要、认知性发展需要、社会性发展需要。(每一类包含层次不同的若干具体需要)  
2.个体需要的发展纬度。  
儿童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了其发展具有不同的关键期,在关键期某种需要表现特别强烈,形成了不同的阶段优势需要。从儿童群体发展的一般特点看,儿童的需要具有规律性的递进特征,这也是儿童需要区别于成人需要的主要之处。  
3.个体需要的环境纬度。  
儿童不断与生活环境互动,外界对其需要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借鉴美国心理学家H.A.默里对需要的研究观点,将环境引入儿童的需要结构,认为需要一方面具有个体内在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种认识不但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而且符合儿童发展的实际过程。  
儿童需要三维结构(如图)的提出,其理论意义在于,多维度地揭示了幼儿需要产生、发展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教育影响对幼儿需要满足的重要性。  
(二)从儿童需要的个性化出发,实现“教育最近发展区”的实践突破  
儿童需要的差异性是其个性化发展的内部动因,也是幼儿需要个性化满足的基础。将需要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实现。教师一般认为:一个班级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是共同的,因为同一阶段幼儿具有相同的优势需要,教师的任务在于通过努力,设计出能促进幼儿共同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活动。而事实上经常面临的是:无论经过怎样的精心考虑,统一预设的结构化活动,都难以完全满足每一位幼儿的活动需求。这说明幼儿是按照各自不同的速率和不同的方式,在活动中分别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新的问题是,怎样的活动能促进不同的幼儿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对活动实施过程的研究,是实现幼儿发展的必需。  
(三)活动样式的改变必将引起教师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改变  
活动样式创新主要指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展开方式的改变。活动设计的变化导致教师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改变的原因在于,教师对先进理念的认同、内化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体验、反思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活动样式产生新的活动功能,引起幼儿的行为表现、活动效果,都会直接肯定或质疑教师的操作过程,要求教师从以往模式化的思维惯性中摆脱出来,关注活动过程,关注幼儿行为变化。  
三、活动样式创新的研究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1.《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内容要求的实践落实。《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出:“本纲要揭示儿童所需要的基本活动内容及其要求,分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三个方面,教育目标应通过上述活动内容的综合设计来实现。”这就改变了以学科领域为活动展开依据的设计思路,将教育内容要求与幼儿的真实活动经验和鲜活的事件相关联。这就要求我们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展开方式,也要多样化地服务于幼儿的能力发展和经验拓展,幼儿园活动从幼儿发展多元化的目标要求出发,客观上需要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2.当代幼儿需要的新变化,要求幼儿园活动样式的多样化。  
我园在多年实践观察基础上,总结出当代儿童需要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显著的个性化。社会人才价值的多元化和时代人文关怀,导致儿童的需要满足具备了多元选择的家庭物质支持和社区的环境资源可能;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幼儿的需要在满足方式上显示出明显的选择性参与需要;对活动过程和内容具有强烈的趣味性(文化性)需要;并且在一个活动中,幼儿具有对多种需要融合性满足的要求,当代幼儿需要的新变化对机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机构教育在原有活动方式的基础上,使活动发挥出适合教育对象变化的调整和拓展功能。活动样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幼儿活动的参与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从而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思维方式。  
(二)活动样式研究逐步成熟的阶段特征  
幼儿园活动样式的创新是研究与实践并行的过程,为使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实践,又反映实践操作的真实水平,我们将整个研究分以下几步实施:  
1.整体性操作调控。  
研究初期,为了在宏观上保障活动创新的发展方向,我们改变了幼儿一日活动流程,在教师的活动预设计划中,采取了组织指导、自主选择、小组合作等组织形式,目的是强化教师从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展开过程,进行活动考虑。其重点是从思考方式上改变教师的操作过程。  
2.活动性自发创新。  
这一阶段是活动样式多样化自发产生的开端。强调创新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师创造性地汲取各种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有益性,并根据幼儿的需要生成新的、具有促进幼儿发展价值的活动。其重点是树立教育实践精品,鼓励创新。  
3.发展性返朴归真。  
这个阶段由关注多种活动形式,实质性地发展为探索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内在作用。活动形式不再成为教师主要关心的问题,活动所具有的发展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凸现。其重点是以品牌活动的设计思路为主线,帮助教师从实践操作的角度,认识活动方式改变给幼儿发展带来的变化。  
(三)创新活动的操作和样式特征  
1.创新活动的操作特证。  
一是活动设计过程的开放性。以满足幼儿需要为出发点的教育活动样式创新,其首要特征就是开放性。这里的开放是指:活动内容依据幼儿经验的选择性整合;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融合;活动资源的综合性调控。开放性贯穿于整个活动设计过程的各个方面。  
二是活动设计与活动实施的交融性。活动样式创新的设计要不断符合并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这就要求教师的活动设计过程与幼儿的活动过程同步并进,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使设计、调整过程伴随整个活动进行直到活动结束。  
三是活动设计过程的师生呼应性。教师的活动创新能否获得幼儿的行为呼应,是检验活动对幼儿促进功能能否起作用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随时关注幼儿的活动状况,反思设计过程中教育的要求是否转化为幼儿的活动需要,这样才能实现活动的教育发展价值。  
2.创新活动的样式与功能。  
(1)探索性学习活动。其功能是:将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在游戏中积累的经验综合运用于这类活动中,它具有平衡课程的作用,能充分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活动过程充分体现出幼儿探索学习的游戏性、自主性,活动的展开过程具有明显的低结构和开放性。探索性学习活动目前已成为我园以提高幼儿思维品质为核心的主导性学习活动样式。其主要活动形式有:探索性主题活动(如小班趣味探索、中班情景或经验探索、大班主题探索)、儿童活动计划书、班级选修课等。  
(2)自助活动。其功能是:挖掘幼儿原生活教育内容中,所隐含的更广泛的教育发展意义,拓宽固有的内涵,将幼儿园生活活动纳入有助于幼儿持续进步的教育范畴。其主要活动形式有:选择性进餐、自助午餐、自助午茶等。  
(3)互助服务活动。其功能是:教师日常教育中要善于解读幼儿行为的内在发展动因,对幼儿的活动必须作动态的发展性考虑和方向性引导。每学期要设计出既能实现幼儿阶段发展目标的持续性特色活动,又能满足幼儿阶段优势需要的主导性活动。其主要活动形式有:小鸟服务队、小能人俱乐部、值日生工作台、小当家等。  
(4)自由休闲活动。幼儿园的自由活动,是一种让幼儿自己调整、自己安排的活动,其作用在于满足幼儿自理、松弛、宣泄的需要。自由休闲活动突出了时间的控制,意在提示孩子在一个时段内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调整好情绪,为以后活动做好准备。其主要活动形式有:互联网上的玩伴下课十分钟、自助安排一刻钟、混龄混班游戏等。  
四、活动样式创新的保障支持系统  
(一)教育管理保障  
1.组织保障。  
幼儿园活动管理的组织网络,要对活动实施的具体运作,能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调控。  
2.资源保障。  
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资源,已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创新中涉及到各管理层面的关键问题。为此对资源管理的要求是:  
园长室──拓展资源:①整合社区、家庭资源的优势;②对隐性资源的挖掘。  
教研组──统筹资源:建立各班共享资源,设立“儿童资料中心”、触摸屏电脑查阅台、“材料工具小仓库”等。  
班级──资源运用:①借助于资源将活动引向深入;②实现在班级资源管理中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的目的。  
(二)教师技术保障  
1.活动创新的设计策略。  
教育活动设计策略,是教师在活动样式创新实践中,筛选提炼出的保障活动科学有效的具体操作要求,活动策略的形成,标志着教师设计技术的成熟,也是满足幼儿需要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中得到落实的体现。我们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三个方面,对活动设计策略进行了归纳(具体内容详见:《满足儿童需要的教育活动设计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9期)。  
2.教师科学操作行为的形成。  
依据活动创新操作程序及师生的互动方式可将教师的教育操作归纳为:  
①观察与分析。我们从不同的层面提出必须进行三方面的观察分析:一是个体行为观察。其对象为班级的每一个幼儿,通过对每一个幼儿活动行为的观察记录,把握活动中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活动需要,把握幼儿的发展目标的达成方式和达成度。二是群体活动方式观察。观察主要以班级幼儿群体为对象,通过教育活动观察幼儿的活动能力、兴趣、方式等特征,了解本阶段幼儿的优势发展需要与活动的适宜性,为教研组科学制定阶段发展目标,确立活动计划提供依据。三是个性化的研究观察。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确立要观察的范围并对观察指标进行抽样。教师以教养笔记的形式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所要解决的是教师关注的教育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点。  
②判断评估。判断评估对后继活动设计的准确与否起关键的作用。教师除需要具备必要的教育理论和相关的评估技术外,十分重要的是要善于解读幼儿的行为。这里我们提出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善于挖掘幼儿自发行为中的教育价值,并提供有助于幼儿持续进步的相应教育活动;二是要善于分析幼儿“不合理”行为中的内在合理需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运用适合的活动方式满足自己的活动需要。  
③引导满足。教育操作需要从满足的方式和满足的程度两个纬度来把握,因为这两者共同决定着满足幼儿需要的教育质量。满足幼儿活动需要的注重点不同。首先将其作为横向定位标准:正向标准是指活动关注幼儿的需要、兴趣,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负向标准是指教师关注活动的即时结果,注重幼儿对所教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其次,将活动是否满足幼儿需要作为纵向定位标准。对于满足程度没有统一规定的标准,有赖于教师对幼儿发展能力的准确评估,超越或低于幼儿的能力,都会导致其活动兴趣的丧失。  
④适度推进。对幼儿发展需要的适度推进,是指为每一个幼儿确立一个适合的高度,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高度,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适时推进,其据就是幼儿的活动能力和发展的水平,推进幼儿发展的方式和策略,主要体现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  
五、研究带来效果  
我园的活动样式创新研究带来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从操作层面落实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育实践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转变;将幼儿园保育工作实质性地纳入教育过程;机构满足幼儿需要的教育影响真正延伸到家庭和社区。  
六、活动样式创新研究的后继思考  
幼儿园活动样式创新研究,不但影响了教师的实践方式,而且真正地碰撞了师生的心灵。该研究使我园教师从认识层面的教育观念改变,转到了操作层面的教育行为方式改革。当然,深入反思本研究的整个过程,我们认为还有两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园此研究将继续深入的方向。  
一是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还没有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因此本研究的局限性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教师自身的探索经验,都难以在活动中自觉地迁移,所以教师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掌握是研究继续的前提。  
二是在鼓励教师进行活动创新研究的同时,要从整体课程观的角度,深入探索各种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功能价值,使各种活动科学纳入幼儿园的整体课程管理体系。

网友评论: